常见的风湿免疫性自身抗体(一)

  机体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导致外来抗原的清除,而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成分发生免疫应答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或不易清除自身的细胞或细胞间的抗原成分,而是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免疫攻击,引起自身免疫病,产生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常见风湿免疫性自身抗体的疾病谱吧。

  一.抗核抗体谱

  是指抗细胞核成分抗体的总称,一般大部分风湿免疫性疾病都会呈现抗核抗体阳性,因此是临床最常用的初筛项目。其中常见的抗体有:着丝点抗体、ds-DNA抗体、组蛋白抗体、SSB抗体、SSA抗体、核小体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Scl-70抗体、U1-RNP抗体。

  

  临床意义:

  (1)ANAs主要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初筛实验。一般来说,如果ANA检查结果阳性,并且患者有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些症状,就应该再进一步进行更特异的检查。一种自身免疫病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检出一种抗核抗体又可涉及多种相关的自身免疫病,因此临床医师往往需要参考多项免疫指标,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2)ANA在荧光法下测定可分为五种核型:均质型、核膜型、斑点型、核仁型、着丝点型,还有其他各种少见核型。其中均质型与抗组蛋白抗体有关,许多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中有此抗核抗体;核膜型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特别是有狼疮肾炎的患者;核仁型多见于SLE患者,且在干燥综合征患者阳性率可达40%。

  (3)抗核抗体滴度高低变化与临床疾病活动性关联不大。

  二.抗dsDNA抗体

  是SLE的标志性抗体,靶抗原是天然的双链DNA,反应位点位于DNA脱氧核糖磷酸框架上。

  临床意义:

  (1)活动性SLE伴有肾损害的患者检出率>95%,抗dsDNA抗体的滴度高低和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2)也可作预后的指标,持续高滴度预示着发生肾损害和中枢神经损害的可能性增加。

  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

  

  1.类风湿因子(RF)

  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也不为RA特有,持续高滴度RF提示疾病严重,预后差。

  临床意义:RF与多种疾病相关,除了常见于RA,还可出现在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如SLE、系统性硬化病(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征(SS)、多肌炎/皮肌炎(PM/DM)等,也可见于非风湿病,如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2.抗角蛋白抗体

  是RA的诊断新指标,特异性达90%,敏感性为40%~55%,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且在症状出现之前出现抗体,因此是一个早期诊断的指标。

  3.抗Sa抗体

  在RA中阳性率达40%以上,特异性高达98.9%,与疾病的关节症状相关。

  4.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对R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敏感性为68%~75%。即使早期患者也达40%~60%,现有资料显示,CCP、APF和AKA等抗体不是相互涵盖的诊断项目。

  本篇中,我们主要了解了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在下一篇里就将继续介绍ENA抗体、着丝点抗体、核糖体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磷脂抗体等其他几种常见的风湿免疫性自身抗体。

  

深圳市福田区风湿病专科医院 版权所有 (c) 2017 网站备案序号:粤ICP备18122886号 通讯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农林路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