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风湿病专科医院简介

  深圳市福田区风湿病专科医院于2017年2月21日经福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设立,医院前身为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香蜜湖风湿病分院,于2002年成立,十五年来一直以风湿病专科为重点发展方面,是华南地区首家具有风湿病综合治疗特色的优势学科品牌医院,独立前是广东医科大学的风湿病研究所及风湿病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一家起点高、实力强、规模大的高水平专科医院。风湿病住院和门诊病人量在市内遥遥领先。特诊病人数占专科门诊20%,病人主要来源为区外,其余有来自市外13%、省外9%、港澳台及国外8%。现在已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优势的知名品牌专科医院。我院目前正在申请审批定级为三级风湿病专科医院。

  一、医院基本情况

  (一)床位

  目前已开设风湿专科住院病床100张;未来五年计划逐步增加至200张住院病床。

  (二)科室设置

  目前设有门诊和住院部;门诊设有风湿免疫综合门诊,包括:红斑狼疮门诊、类风湿关节炎门诊、强直性脊柱炎门诊、骨质疏松门诊、骨质增生门诊、痛风门诊、血管炎门诊、颈肩腰腿痛门诊、骨关节炎门诊、肌病门诊;,还有内科、外科、口腔科、皮肤科、五官科、预防保健科、放射科、检验科、康复理疗科、药房和B超室;住院部按风湿病亚专科设置风湿一科(红斑狼疮及结缔组织病科)、风湿二科(脊柱及关节炎科)和风湿三科(中医风湿科),同时还设有深圳市风湿免疫检测中心、远程医疗疑难病会诊中心、精准医疗中心和名医专家特诊中心。

  (三)人员情况

  目前我院工作人员138人,其中医师39人,护士41人,医技16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38人,初级职称41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3人,硕士10人;风湿科团队职称构成:正高级8人,副高9人,中级11人,初级23人;4人有留学进修经历,硕导3人。

  1.学科带头人

  叶志中,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导师。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福田建区30周年“红树林奖”、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免疫吸附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免疫净化与细胞治疗学组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第六、七届)、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深圳市老年病学会副会长,《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等多家医学杂志编委。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基金项目,获部委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在SCI和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136篇。主编、主译《风湿病综合治疗》、《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儿童风湿病学》、《风湿病中医特色治疗》、《解读红斑狼疮》、《解读血管炎》及《骨关节炎自我防治166问》等专著8部,参编20余部。

  2.风湿免疫检测中心带头人

  张跃研究员 在北美多所大学医院工作,包括匹兹堡医学中心(博士后),哈佛医学院(讲师教职),蒙特利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健康卫生网络西部医院(副研究员教职),在瑞士弗里堡大学,师从Fritz Mueller 教授,研究Mi-2、NuRD表观遗传学和探索其在祖干细胞分化和细胞命运决定中的作用,探讨癌症免疫与神经退化病相关的Ras和Notch信号通路的机制。证明了同源盒基因LIN-39直接调控早老性痴呆Notch信号受体Lag-2表达。在Nature上发文最早报道了开创性研究TOR(Target of Rapamycin)激酶的长寿研究。 骨关节炎方向则有师从ACR 大师Johanne Martel-_Pelletier博士;研究mTOR在软骨稳态调解和自噬通路中的作用,研究骨关节炎OA潜在防治疗策略,进一步推动mTOR在自噬与OA的研究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纵向研究了肥胖、骨关节炎OA和自噬相互关系。我们在早期自发OA,手术损伤OA与衰老OA疾病同时进行代谢组研究。研究表明高脂饮食诱导的纵向代谢变化加速了小鼠模型OA的形成,而且四个代谢相关分子溶血磷脂酰胆碱类似物(lysoPCaC20:4, lysoPCaC17:0, lysoPCaC18:0)和磷脂酰胆碱类似物(PCaaC36:2)有很好地预测早期OA的潜力。有助于提出新的治疗靶点,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药物和更好。进一步努力有望将来为我们的病人带来的新的治疗结果。通过直接靶基因的DAF-12 ChIP-chip的全基因组筛选, 建立DAF-12/维生素D受体作为生长发育“电容器”理论;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我们发现维生素D受体直接控制大量的自体免疫疾病相关基因,如风湿性关节炎GWAS 鉴定的101个易感位点与其相应约300个基因等,从而建立对维生素D受体在自体免疫疾病的健康“电容器”(如在风湿性关节炎和相关的癌症作用)地位,提供新的假说与方向。研究发现可以治疗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可“一箭双雕”地同时抗类风湿的血管生成与自噬代谢细胞炎症因子。获美国NIH卫生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培训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上前三个最早研究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成功的创始研究人员之一。出国前则为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两个攻关项目主要完成成员之一;回国后主持国自然面上一项与另实际主持国自然面上一项和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了60多篇文章,其中22篇被SCI收录,一半是以第一作者或通讯等主要作者在国际高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其中包括Nature(IF31),PLOS Genetics(IF9.5),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IF7.1), Annals of Rheumatic Diseases (IF12.8),OncoTarget(IF5.2),Chemical Communications(IF6.7) 等等。总影响因子大于140,他引用共1250多次. 现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海峡两岸骨关节炎学组委员,细胞压力国际协会(CSSI)会员、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加拿大骨关节炎协会会员、《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 《PLOS one》, 《 BMC biotech》, 《 Peptides》, 《 Transgenic research》, 《OncoTarget》等杂志审稿专家。Human Genetics and Embryology 等杂志的执行编辑。

  3.学科骨干

  (1)杨万岭教授 明尼苏达大学药理和生物信息学博士、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药理系博士后。从事医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多年,是遗传学,基因组学,及大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主持和参与了三个红斑狼疮GWAS, 拥有12000人的狼疮遗传数据,发现了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的六十几个易感基因中的二十余个,近年来获得香港研究资助课题经费达500多万港币,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文章包括 Nature Gene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二十余篇,合计影响因子130分,其中最高影响因子是Nat Genetics 31.616。

  (2) 唐元家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药理学博士、香港大学访问学者。主攻方向为“非编码RNA及短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及干预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 rheumatology、Journal of autoimmunity、Arthritis & Rheumat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8篇,影响因子合计203.036,被SCI引用1000余次。申请国际国内专利7项,授权4项。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973子课题、1项863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和2项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研究经费达500多万元。

  (3)尹志华 主任技师、医学博士。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学术秘书、《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编委,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风湿病专科学科骨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

  (4)何伟珍 主任医师、美国UCLA 访问学者。现任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风湿免疫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获部委级科计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了20余篇文章,主编《儿童风湿病学》、副主编《风湿病综合治疗》等医学专著。

  4. 风湿科专家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叶志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

  张跃 细胞压力国际协会(CSSI)会员、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加拿大骨关节炎协会会员、《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 《PLOS one》, 《 BMC biotech, Oncotarget》, 《 Peptide s》, 《 Transgenic research》, 《OncoTarget》等杂志审稿专家。

  何伟珍 世界中联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康复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理事。

  尹志华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学术秘书。

  陈雅硕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新鹏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药学会风湿免疫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针刀工作组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委员。

  郭粉莲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四)业务用房

  目前业务用房6200平方米,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按照三级专科医院的业务用房要求设置。福田区卫计局大力支持风湿专科医院建设的推进,医院业务用房将达到2万1千平方米,住院病床将增至200张。

  二、风湿病学科特色和亮点

  (一)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

  风湿病学科在深圳市卫计委、福田区卫人局和福田区人民医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两次成功创建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后,把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品牌作为新的起点和平台,继续奉行“要以良心和尊严,来从事医学实践”的宗旨,学科团队团结一致,奋力拼搏,锐意进取,不断加强专科建设,增强自身实力,在医疗、科研、教学等各方面迅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目前风湿专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规模和质量在全市最强,学科带头人省内外知晓度高;风湿病住院及门诊诊疗量为华南地区最多;已经形成专科专病设置完善、仪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市内遥遥领先的风湿病学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二)风湿病研究所

  独立前广东医科大学风湿病研究所依托医院建设,与深圳福田风湿病医院融为一体,在科研、教学、医疗等各方面迅速发展,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学术队伍精干,结构合理,实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的科技、教学、医务人员参加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根据国家关于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积极进行改革,实行科研、教学、医疗(生产)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系。经过数年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已经形成机构设置完备、仪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在市内领先的风湿病学基础与临床科学研究中心,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前列,在国内的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机构。

  研究所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6项,省级立项6项,市级立项18项;发表论文175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专著主编9部,副主编3部。

  风湿病研究所能全部开展目前国内风湿免疫性疾病有关的风湿免疫项目的检测,如抗核抗体(ANA)滴度测定、抗核抗体谱十七项测定、抗心磷脂抗体(ACA)测定、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测定、抗髓过氧化物酶测定(MPO-ANCA)、抗P蛋白酶3抗体测定(PR3-ANCA)、抗双链DNA定量测定、抗线粒体抗体(AMA)测定、抗角蛋白抗体(AKA)测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测定、抗核小体抗体测定、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测定、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补体两项测定、类风湿因子 RF 测定、C-反应蛋白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ASO)等等,每年都通过了全国自身抗体室间质量评价,获得合格证书。为风湿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三)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建设

  2017年医院获得深圳市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立项,成功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沈南教授风湿病精准医学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由沈南教授领导的风湿科临床医学专家和风湿病研究所科研团队组成,团队成员间紧密合作。沈南、吕良敬和郭强等临床医学专家在SLE和炎症性疾病的诊治、艾拉莫德治疗类风关、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等方面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沈南、杨万岭、郭强和唐元家等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免疫、遗传和表观遗传等发生机制方面的合作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唐元家和郭强在沈南教授领衔的973项目中承担了重要的研究任务。总体来说,团队针对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重要临床问题,通过临床和基础合作探索,来实现疾病的个体化精准诊疗。双方团队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以及基于疾病发病机制的常见风湿病特异性靶向诊治新策略研究方面上开展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

  1.引进团队带头人

  沈南教授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主任,上海市风湿病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儿童医学中心兼职教授。现任美国风湿病学会策划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风湿病学联盟(APLAR)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风湿领域知名期刊Arthritis & Rheumatology、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International J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副主编,美国NIH重点研究项目(P50)特邀海外评审专家。长期从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及靶向治疗研究,近年来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等多种策略在SLE关键性致病通路的研究中取得显著进展。

  2.引进团队重大科研立项:科室同时拥有2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重大项目负责人,同时另有两项国自然重点项目在研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解析和诊治新策略硏究,973项目,负责人:沈南

  (2)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重大自身免疫病防诊治精准化策略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负责人:吕良敬

  (3) 解析致病性TH17细胞分化及功能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沈南

  (4) microRNA干预狼疮免疫病理损伤的机制及应用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沈南

  3.引进团队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新策略研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肌炎等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30多年的持续探索,使得风湿性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其中SLE的诊治水平走在世界领先行列。

  4.引进团队学术成果

  (1)SLE的个体化诊治:国内首先提出了SLE适度免疫抑制、个体化系统干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系列研究获2008年教育部一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11年上海市成果推广奖。

  (2)炎症性肌病相关肺病的早期诊治:建立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综合评估法,早期识别易并发致死性间质性肺炎的肌炎患者,及时强化免疫抑制治疗,使CADM-ILD患者整体6月生存率由原来46%提高到67%。

  (3) SLE-PAH的个体化诊疗:对大量SLE-PAH患者的治疗发现,激素加CTX有效病例多为轻中度患者或合并较高肺外活动表现的患者。对于较少肺外SLE活动表现的重症患者,合并使用PAH靶向治疗药物能更有效地缓解病情,实质性延长患者生存期。

  (4)率先发现I型干扰素通路异常激活是狼疮病人的主要分子表型,在此基础建立了用于评价SLE临床亚群分类及疗效评价的新的生物标记物分析系统。

  (5)建立了亚太最具规模的生物样本库和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受邀参加国际狼疮遗传研究协作组,和国内外其他研究小组在SLE发病的遗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6)阐述了非编码RNA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一系列研究表明miRNA和lncRNA参与了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在风湿病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Arthritis Rheum上发表了67篇文章,受到这一领域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受邀在nature review rheumatology上发表有关miRNA和lncRNA的综述2篇。

  (四)专家顾问团队

  1. John B. Harley(MD, PhD)

  Director,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Autoimmune Genomics and Etiology (CAGE), Professor of Pediatrics an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Cincinnati, Ohio

  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担任附属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的自身免疫相关基因组学及病原学中心(Center for Autoimmune Genomics and Etiology, CAGE)主任。一直致力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学研究。已公开发表论文443篇,H因子为79,文章他引次数超过25000次。

  2.朱依谆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院长、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美国《J Alzheimer Disease》、《Life Science》副主编。

  3. 黄慈波教授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师交流协会风湿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免疫吸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会长等。首先在国内开展免疫吸附治疗风湿免疫疾病,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及推广工作,并重点致力于SLE、RA、OA、GA、PSS、SSC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支撑、自然科技基金等项目。

  4.黄钟教授

  深圳大学医学院教授、免疫学系主任,深圳大学生物治疗研究所所长,深圳市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983年在广东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出国深造,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中心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08年回深圳大学工作。主持和参与了10余个国家和深圳市研究课题。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MCB)、血液(blood)、关节炎研究和治疗(Arthritis ResTher.)及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免疫,尤其是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的调节。

  5.邓宇斌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医学实验中心任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赴美国知名Johns-Hopkins医学院骨科实验室访问学习,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博士创新研究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和《中华实用医药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和《Biomaterial》,《Brain Research》审稿专家、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奖评审专家。主持和完成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省部级项目15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项。

  已发表论文100多篇,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近年来从事水凝胶生物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Chem Commun" . “Cytotherapy”,“Brain Research”, “Spine”等杂志。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30多篇SCI论文(IF最高分8.55,3篇)总的IF达140多分,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两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基金一项。

  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博士创新研究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和《中华实用医药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和《Brain Research》审稿专家、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奖评审专家。主持和完成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省部级项目15余项;已发表论文100多篇,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近3年发表SCI论文12篇,总影响因子40多分。获得发明专利两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项。

  (五)精准医学中心

  医院精准医学中心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沈南教授风湿病精准医学研究团队共同研发,打造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六)“深圳-上海双中心”风湿专科联盟模式

  医院目前正在建设远程医疗会诊云平台,打造“深圳-上海双中心”风湿专科联盟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内优势专科资源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实现分级诊疗“优化”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基层医院通过专科专项提升卫生服务水平,目前深圳市已有近百家医院纳入我院疑难病会诊诊治系统,整合好优质资源,并能进一步提升深圳福田风湿病医院的知名度和专科品牌的影响力。

  (七)远程会诊中心

  目前医院已在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和东莞市常平人民医院建立开展了远程会诊,未来随着我院医疗云平台不断完善,可以更好的做到立足深圳,辐射全国,使广大风湿病患者不受地域限制而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

  (八)风湿免疫检测中心:

  医院建设的风湿免疫检测中心,是目前全市唯一的独立的风湿病实验室,为更好开展科研教学和临床诊断提供了强有力后盾。实验室拥有相应的专业科研设备,如全自动流式点阵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全自动血液流变仪、LED荧光显微镜、莱卡偏振光显微镜、芯片生物分析仪、全自动感染免疫分析仪、免疫化学系统、ABI7300型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生化检验系统、-86℃超低温冰箱、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PTC-100 Cycler PCR仪、BRANSON 超声波细胞粉碎仪、超纯水系统、数码凝胶扫描系统、Olymbus倒置相差显微镜、BIO-RAD680酶标仪、SHELLAB CO2 培养箱、DL-CJ-1F实验医用型洁净工作台等仪器。科室有完善的专科专用科研设备的管理制度,足以支持本专科重点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

  (九)生物样本库

  是福田区第一家建立生物样本库的医院。目前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在医学界越来越重要。建立专门的生物样本库,大规模、高效的搜集和利用生物样本、生物信息和数据,是保证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研究的需要。风湿病学发展的方向是风湿病的精准医疗,风湿病精准医疗则高度依赖生物样本及信息的质量,因此建立生物样本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和三名工程上海团队合作,计划5年内建成深圳市最大最规范化的风湿病学科的生物样本库。

  (十)风湿病专科配套科室发展

  风湿康复治疗系统作为我学科发展相配套的系统,是风湿病在慢性期康复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治疗手段。主要的仪器设备有:骨质疏松治疗仪、玉玄宫经络电磁治疗仪、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三维微波治疗仪、中医择时经络治疗仪、自动律博治疗仪、超级干涉波治疗仪、多源治疗仪、双人自动温热牵引系统、迷宫训练装置、组合上肢运动训练架、全身涡流气泡浴、神经电刺激仪、下肢主被运动仪、踝关节被动使用仪、手指手腕功能锻炼仪、膝关节功能锻炼仪、表面肌电测定仪,三角功能锻炼仪、激光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康复设备具备先进、实用、科学等特点。风湿科患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设备进行康复治疗。

  三、科研与教学能力建设

  (一)科研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部委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部委级)二等奖一项 :

  1.“痛风居家疗法一本通”获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二单位;

  2.“口干眼燥不是小事—干燥综合征”获201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单位;

  3.“尪痹片等痹症系列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辩证应用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二) 国家专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

  1.国家发明专利“甲氨喋呤脂肪乳剂、其冻干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2011年,专利号ZL200810068541.2,发明人叶志中,尹志华

  2.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装换成推车的病床”2009年,专利号ZL200820153590.1,发明人张丽君

  3.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关节矫形器”2010年,专利号ZL200920151044.9,发明人郭粉莲

  4.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多功能体查尺”2010年,专利号ZL200920156080.4,发明人郭粉莲,叶志中

  5.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护脐腰带”2012年,专利号ZL201120207747.6,发明人曾惠琼,叶志中,尹志华

  6.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注射器” 2013年,专利号ZL201320228766.6,发明人戴莉萍,尹志华,叶志中

  7.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关节腔穿刺包”2015年8月5日,专利号ZL201520078207.0,发明人郭粉莲,黄映华,蔡旭,叶志中

  8.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唇腺活检钳”2015年8月5日,专利号ZL201520078206.6,发明人郭粉莲,蔡旭,黄映华,叶志中

  (三)科研立项情况:国家级立项6项、省级立项6项、市级立项18项:

  1.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精准医学专项项目《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重大自身免疫病防诊治精准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YFC0909000,分中心叶志中主持,在研。

  2. 2012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技术”协作中心,编号2012AA02A513,分中心叶志中主持,已结题。

  3. 2009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综合治疗的研究”协作中心,编号2008BAI59B02,分中心叶志中主持,已结题。

  4.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腺苷及A1型腺苷

  受体在系膜细胞参与糖尿病肾病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编号81600547,曹娅丽主持,在研。

  5.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miR-29a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编号81301529,黄进贤主持,已结题。

  6.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miR-155调控Th17发育分化促进IL-17分泌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编号81102266,尹志华主持,已结题。

  7.201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miR-29a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强直性脊柱炎新骨形成的机制研究”,编号S2013040012296,黄进贤主持,已结题。

  8.2013年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iR146a及miR155对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预测的研究”,编号A2013611,李博主持,已结题。

  9.2011年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miR-155调控Ets-1促进IL-17产生参与RA的发病机制”,编号A2011566,尹志华主持,已结题。

  10.2011年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调查研究” ,编号20111036,高建华主持,已结题。

  11. 2010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循环miRNA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分子靶标的筛选与早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资助3万元,市卫人委配套经费4万元,编号2010B031600027,叶志中主持,准备2013年12月底结题。

  12.2007年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痛风患者中SLC22A1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编号A2007566,李博主持,已结题。

  13. 2017年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科研项目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类“TH17/Treg细胞平衡与KOA相关性研究 ”,编号SZXJ2017040,曾惠琼主持,在研。

  14.2016年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转化研究 ”,编号201604130118 ,叶志中主持,在研。

  15.2015年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类“ANKRD5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及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编号201506084,陈新鹏主持,在研。

  16.2014年深圳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miR-29a和miR-335-5p在骨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关节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编号JCYJ20140416094256891,何伟珍主持,已结题。

  17.2013年深圳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与患病行为及护理干预研究”,编号JCYJ20130401100254189,郭粉莲主持,已结题。

  18.2013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尿液中miR146a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的研究”,编号201302182,李博主持,已结题。

  19.2013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六种狼疮相关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的相关性研究”,编号201303159,曹智君主持,已结题。

  20.2011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祛斑养阴颗粒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生存质量的研究”,编号201103169,高建华主持,已结题。

  21.2010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血清microRNA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资助1万元,编号201002142,尹志华主持,已结题。

  22.2010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因子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资助1万元,编号201002145,李博主持,已结题。

  23.2010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糖变化研究”,立项非资助,编号201003236,曾惠琼主持,已结题。

  24.2009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关节内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资助1万元,编号200902140,张丽君主持,已结题。

  25.2009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白细胞介素-8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立项非资助,编号200903203,何伟珍主持,已结题。

  26.2009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TNF-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nfliximab(类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立项非资助,编号200903207,李博主持,已结题。

  27.2007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病毒感染在狼疮性血管炎发病中的作用”,资助1万元,编号200702140,叶志中主持,已结题。

  28.2006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及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的遗传机制研究”,资助4万元,编号200646,李博主持,已结题。

  29.2006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系统性红斑狼疮miRNA表达谱的研究”,资助2万元,编号200602001,尹志华主持,已结题。

  30.2006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白塞病与EB病毒及IL-12、IFN-γ、IL-6相关性研究”,资助1万元,编号200602003,钟力主持,已结题。

  31.

  (四)科研论文:发表论文175篇,其中发表SCI论文10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0篇。

  (五)继续教育:主持国家级继教项目15项、市级年会15项。

  (六)专业书籍编撰:主编9部、副主编3部:

  1.风湿病中医特色治疗,主编 吴启富,叶志中,2002年3月出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解读红斑狼疮,主编 叶志中,高建华,2003年8月出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3.解读血管炎,主编 叶志中 庄俊汉 张丽君, 2005年8月出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中国风湿病秘方全书,主编 李剑松 俞剑虹,2007年出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名医与专科, 主编 吴启富,副主编 叶志中等,2008年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6.名医与良方, 主编 吴启富,副主编 叶志中等,2008年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7.痛风居家疗法,主编 张剑勇,副主编 叶志中 等,2008年出版,广州出版社。

  8.儿童风湿病学,主编 叶志中,何伟珍,李博, 2009年12月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9.风湿病综合治疗第3版, 主译 叶志中,高诚, 2008年7月出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0.骨关节炎自我防治166问,主编 张剑勇,叶志中,2010年9月出版,中原农民出版社。

  11.痛风-快乐生活一点通,主编 张剑勇,高建华, 2010年10月出版,中原农民出版社。

  12.口干眼燥不是小事—干燥综合征,主编 张剑勇,高建华, 2010年10月出版,中原农民出版社。

  (七)学科建设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有37项,例如:联合检测血清中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SmD1抗体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检测血清中抗β2糖蛋白Ⅰ抗体预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栓形成。昆仙胶囊联合吗替麦考酚脂治疗重症性及顽固性狼疮性肾炎;免疫吸附治疗SLE并急性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依那西普与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依那西普逐渐减量法治疗类风湿关节。免疫吸附治疗高滴度抗CCP抗体或/和类风湿因子的类风湿关节炎;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CRP、ESR和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SLE发热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关节腔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症状性膝骨关节炎;氨基葡萄糖联合甲氨蝶呤关节腔注射治疗重症骨性膝关节炎;T-SPOT 、PPD、胸片联合检测在风湿病患者抗TNF-α治疗合并结核感染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转铁蛋白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白细胞抗原HLA-B*5801等位基因检测评估别嘌呤醇的用药风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骨关节炎等。

  风湿科在深圳率先采用生物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并积极参与生物制剂的药物临床实验,率先在省内引进了免疫吸附设备,采用特异性免疫吸附技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再配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是一项能快速缓解病人症状及体征、降低免疫指标且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它给风湿病患者提供了更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干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利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我院风湿科也在省内率先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炎炎;在国内率先应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骨关节炎;取得显著疗效。

  (八)教学情况

  出国进修4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轮转内科医师65名,培养实习医师48名,培养进修人员6人。

  四、医院发展规划

  医院是在市卫计委、福田区委区政府和福田区卫计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未来随着“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目标,致力于将医院打造成研究型专科医院,在医、教、研方面做如下努力:

  (一)临床方面,我们的住院病人达到5000人次/年,门诊病人20万人次/年,随着“三名工程”上海交大仁济医院“沈南教授风湿病精准医学研究团队”的引进,我院将致力于做成国内风湿转化医学的领头羊,做好“孵化园”工作,届时风湿病学术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打造成具有前沿的国内先进的学科水平、规模最大的、具有特色优势的知名品牌风湿病专科医院;随着我院名医诊疗中心和疑难病远程会诊的开设,我院将是风湿病研究及诊治精英聚集之处,将会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在未来的五年内,以学术研讨会、教学查房、专家门诊、会诊义诊、疑难病例讨论、远程会诊、走基层以及开展临床科研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进行系列活动,为我院五年内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风湿病精准医疗中心奠定基础。

  在区域性风湿病大数据的基础上,构建风湿病精准治疗体系,加强南方风湿病临床特色研究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方面,申请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参与深圳大学医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引进问题式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问题式导向的学习增加学生学习风湿病的兴趣。研究生培养方面,继续进行风湿病专科研究生的培养,全方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患者教育方面,定期开展风湿病友会,进行积极宣教,让患者参与到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增加治疗的信心。

  (三)科研方面,继续总结我院多年积累的宝贵的临床资料,发表SCI论文,计划每年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以上,启动我院省重点专科的评审,启动我院加入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加快我院临床生物标本库的建设,布局我院成为国家风湿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风湿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筹建是“十三五”的重点规划项目,目前尚未确定中心的具体地点,通过上述工作的铺垫和努力,我院争取成为风湿病临床研究中心的分中心。

  大力加强从海内外引进优秀青年人才,通过深圳大学引进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围绕医院发展目标,为医院今后发展储备创新人才。

  通过上述的不断努力,力争把我院建成医、教、研全面发展、享誉国内外的全国第一家风湿病公立专科医院,成为风湿病专科医院建设的模板,并为风湿病专科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指导。

  集临床诊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计划每年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以上,住院病人5000人次/年,门诊病人20万人次/年;强强联合,“三名工程”上海交大仁济医院“沈南教授风湿病精准医学研究团队”的引进,我院将致力于做成国内风湿转化医学的领头羊,做好“孵化园”工作,届时风湿病学术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打造成具有前沿的国内先进的学科水平、规模最大的、具有特色优势的知名品牌风湿病专科医院;随着我院名医诊疗中心和疑难病远程会诊的开设,我院将是风湿病研究及诊治精英聚集之处,将会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在未来的五年内,以学术研讨会、教学查房、专家门诊、会诊义诊、疑难病例讨论、远程会诊、走基层以及开展临床科研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进行系列活动,为我院五年内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风湿病精准医疗中心奠定基础。


深圳市福田区风湿病专科医院 版权所有 (c) 2017 网站备案序号:粤ICP备18122886号 通讯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农林路22号